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臍帶繞頸-30W以後的孕婦不可忽視的問題~

30W的產檢,在超音波檢查時卻被醫生告知其中一個寶寶"臍帶繞頸",讓我驚訝且擔心,但醫生卻覺得司空見慣,只告訴我們要隨時注意胎動與子宮收縮,一有不對勁~馬上到醫院處理。

以下蒐集了一些臍帶繞頸的資訊供參考:


   「臍帶繞頸」別慌張!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陳志堯
輯╱張玉櫻 


每當準爸媽聽到「臍帶繞頸」,總是出現一股莫名的恐懼感,就覺得寶寶的脖子被勒得緊緊的,恐怕就快喘不過氣來。焦急的準爸媽可以先靜下心來聽聽婦產科醫師的意見,因為大多數(幾乎是全部)「臍帶繞頸」寶寶都是很健康且平安地生下來,並沒有大家所想像的窒息或缺氧的情況發生。

臍帶的發生、構造與功能
胎兒的養分必須倚賴媽媽的供應,而母體藉由子宮動脈將氧氣與能量帶到胎盤之中,然後再經由這一條細細的臍帶(臍靜脈)運送至胎兒的身上。同時,胎兒身上所代謝出來的物質亦同時藉由臍動脈以反方向送到媽咪的身上,然後才排放出體外。

正常的情形下,胚胎在懷孕4週的時候,臍帶的雛形就已經發育完成,而臍帶是由2條臍動脈以及1條臍靜脈所構成(二動一靜)。剛開始的時候,臍帶是很短的,而寶寶在8?10週之前也還不會在媽咪的肚子裡活蹦亂跳,幾乎是呈現安靜的狀態。因此,臍帶只是一條直直且短短的小管子,並不會像嬰兒出生時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樣子,變成一條約50?70公分(平均59公分)螺旋狀的管狀物。因此懷孕12週以前很少見到「臍帶繞頸」的現象。

14週以前很少出現「臍帶繞頸」,30週之後就要注意!
然而隨著週數增加,胎兒發育的營養需求不斷提高;而另一方面胎兒的運動神經功能也愈來愈好,在媽咪的子宮裡面經常做一些彈跳翻滾的動作,漸漸的,臍帶就愈長愈粗、愈拉愈長,甚至因為胎兒活動的關係,逐漸形成螺旋狀的結構與外觀(由2條動脈纏繞1條較粗的靜脈而成)。偶然的情況下,臍帶就恰恰繞過頸部的兩側,起初可能是像寶寶帶圍巾一樣,但是若再一次的翻身可能就超過360度以上環繞脖子,這時候才真正稱為「臍帶繞頸」。

臨床上很少見到胎兒14週以下就出現臍帶繞頸的現象!在尚未經過大型臨床研究證實之下,依筆者的觀察,一般而言,20週以後才比較有可能出現臍帶繞頸的現象,但是這個時期胎兒姿勢變化及活動程度都比較大,因此即使有繞頸1?2圈的現象,在懷孕晚期隨著胎兒姿勢的改變也都會被解開。然而30週以後,寶寶體積夠大了,臍帶也相對較長,一旦臍帶環繞頸部一圈以上,就不易解開或回復了。

根據科學家Shui在195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胎兒在出生時有1圈、2圈、3圈及4圈臍帶繞頸的發生率分別是10.6%、2.5%、0.5%及0.1%,因此我們可以說胎兒出生時臍帶繞頸的總發生率是13.7%(許多研究顯示都是介於8?30%)。

臍帶繞頸可以分為:
  • Type A:可以自行解開
  • Type B:無法解開,甚至形成臍帶打結的嚴重後果(約有10%的胎兒因而死亡)。
    所幸Type B只佔所有臍帶繞頸約2%,因此準媽咪們不用太憂慮。
「臍帶繞頸」的後遺症小於1%
臍帶繞頸的胎兒出生之後,通常都沒有任何的後遺症,然而有小於1%的胎兒會有生長遲滯、胎心律異常、羊水中摻雜胎糞、臍動脈酸血症、出生時活力減低,以及更嚴重的併發症,如羊水過少或胎死腹中(極為罕見)。

雖然過去學者認為「臍帶繞頸」與「腦性麻痺」有關聯的觀念已受到質疑,然而仍有一派學者堅定地主張,出生時伴隨有勒緊一圈以上的臍帶之胎兒,將來在神經功能上的發展比較容易出現障礙。

在2005年超音波醫學雜誌(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發表一篇有關於臍帶繞頸與第三孕期胎兒中大腦動脈的關係,結果發現,胎兒不管有沒有臍帶繞頸,都不影響中大腦動脈的血流阻力,換句話說,似乎暗示臍帶繞頸的出現應該不至於影響腦血流的供應。

另外一個大型的研究是收集了11,748個懷孕婦女所得的結果(Obstetrics & Gynecology, July 2005),指出胎兒在產前即使被診斷出來有臍帶繞頸的情形,生產過程中因而接受剖腹產的比例或者是胎兒缺氧的情況,都沒有比一般正常的胎兒高,因此準媽媽們實在不必要承受太多的心理負擔。

「臍帶繞頸」的診斷方法
早在1982年Joupilla與Kirkinen就報導以2D超音波正確診斷臍帶繞頸的案例,隨著之後超音波儀器與操作技巧快速的進步,1992年Jauniaux就以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清楚展示臍帶繞頸時的血流。之後又有立體3D超音波問世,使得患者能更進一步認識並看見臍帶繞頸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是否3D的診斷率就比2D或彩色都卜勒血流更準確呢?其實並沒有,而且彩色都卜勒就已經足夠了!3D則可以幫助醫師向患者解說時更容易使之了解。

結語
總而言之,臍帶繞頸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只要準媽咪們依照醫師的指示,注意胎兒的發育與活動情形,接下來的日子裡仍然是可以快快樂樂地孕育健康的寶寶。
 
(詳文請見6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觀察「臍帶是否繞頸?」的兩個徵兆: 子宮收縮、胎動
子宮收縮
PS.肚子硬代表子宮收縮
以下是網友整理所謂宮縮的症狀:

1持續性腹痛
2持續性腹部硬(感覺像石頭依樣硬硬的)
3走路時腹部會硬痛到無法走
4站著時腹部會痛有下墜感
5臥床休息30分肚子仍硬硬
6腹痛且有出血現象
7下腹痛連帶腹硬
有時痛是寶寶動或是肚子慢慢撐大(肚子會硬緊蹦)的原因所以請分清楚唷



胎動

胎動的頻率

活的胎動是寶寶健康的證明,而胎動明顯的減少停止,表示胎兒有危險,需要立即追蹤檢查。多少胎動次數才算正常呢?  博仁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文技醫師指出,胎動次數和懷孕週數有關,以超音波觀察,平均來說每天正常的胎動次數,由懷孕二十四週的200次,增加到三十二週的575次達最高峰,到足月時減少到282次。當然孕婦不會感覺到那麼多的胎動,通常只能感覺到較大的動作,並且取於當時媽媽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蔡文枝醫師解釋說道,將近足月胎動減少的原因是,胎兒體型增大、羊水量減少,子宮內空間相對變小,胎動自然減少,但是在精密儀器如超音波監測下仍持一定的頻率,而媽媽所感覺到-的胎動次數並不會有明顯不同。
另外,每個媽媽有個別差異,每一胎也會不一樣。盧金成醫師指出,有些緊張型的準媽媽如果一小時感覺不到胎頭,就擔心害怕胎兒是否出了問題,這樣只會加重心理壓力,徒增煩惱而已。
其實,胎動是非常主觀的感覺,而且胎兒也需要休息及睡眠,如同前文所提到的,處於安靜型睡眠狀況下的寶寶,很少或甚至沒有胎動。或者,因為孕婦正在走動或忙碌,以致於忽略了胎動的感覺,此時準媽媽應該安靜下來,休息一下,感覺到胎兒的活動就可以安心了。
所以,雖然胎動是胎兒健康的指標,但是偶爾沒有胎動也是正常的表現,如果準媽媽真的不放心,就去找醫師檢查看看吧!

準媽媽居家測量胎動

目前科技發達,透過許多精密的電子醫學儀器,以預測胎兒的健康情形,例如胎心音的變化、都卜勒超音波可以看出胎兒血流變化的情形是,要使用這些儀器檢查費用比較昂貴,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因為資源有限,醫師也無法一一為每個孕婦都做這些檢查,所以通常只提供給高危險妊娠的孕婦使用,再說,一般正常的準媽媽們不可能天兩頭往醫院跑。  此對於一般正常的準媽媽來說,自己計算胎動的次數是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只須每天計算胎動的次數並以記錄,不須每天到醫院,也不須使用任何儀器,因此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盧金成醫師進一步表示,要以胎動來評估寶寶的健康狀況,必須等到懷孕六、七個月,母親能明顯感受到胎動的時候才行。
  方法一:
計算達到某個胎動次數所需的時間,一般以十次為標準。準媽媽從早上醒來就開始測量胎動,達到10下就不用再算了,可照常上班、做家事。所以,有可能一小時就有10下胎動,也可能一直到晚上才有10次。如果到晚上還沒有10下胎動,而醫師也經休診了,等到隔天死怕來不及了。
  方法二:
與方法一的原則相同並稍作改良,利用下列表格,每天早上八點開始計算胎動,等到有10次就在表格內做個記號,不須繼續計算下去。到了中午十二點,如果還沒有10次胎動,就應該去看醫生。
  方法三:
計算固定時間內的胎動次數、由準媽媽每天測三小時胎動,分別在早上、中午、晚上各銎時,將所測得的胎動總乘數以4,作為十二小時計算的每日胎動記錄。若每小時少於3次,則延長測定時間到六或十二小時。
  方法四:
準媽媽在晚餐後休息的時間(晚上七點至十一點),撥出一個空檔來計算胎動的次數,看看出現10次胎動需要多少時間。如果經過了三小時,胎兒的運動還不到10次,就需要找醫師做更詳細的檢查。
  方法五:
準媽媽在白天能夠測得10次胎動,大致上就可以安心了,是最簡單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